網頁

2015年9月2日 星期三

中醫脈診的基本知識(一)

  活到這一大把的年紀,和朋友們聊天的時候,大家不是對中醫把脈(脈診)抱持著神化的錯誤觀念,就是對把脈抱持著懷疑的態度。最近為了更進一步地學習養生保健的知識,所以刻意地研讀與脈診相關的知識,發現到我們對脈診的觀念其實並不是很清楚,常常以訛傳訛地扭曲了這項中醫的技能(不是太誇大脈診的神奇,就是低估脈診的能力)。

  一般的脈學都直接談李時珍所傳的「瀕湖脈學」中的二十八脈相,而大陸的「醫問」一書中把脈相的特性簡化為「浮沈、遲數、虛實、滑澀」等八種,再由這八大脈相細分成李時珍的二十八脈相。這樣的學習方法已經可以讓許多人更容易體會脈相的精義。記得小時候常看到老爸拿著一本書「醫學入門」在研讀,這一次回到自己的老家中,就向老爸要了這本書來看,發現到其中的解釋方式更容易讓人入手。

  第一篇中的「診脈傳心訣」,開宗明義就提到「診家之要四般脈,浮沈遲數為之則。浮沈輕重指端詳,遲數息中分緩急。」其實只要有人明講的話,我們就可以很容易體會到脈象的精要,而不用被這些文詞搞得灰頭土臉的。記得我在學習物理的電流觀念時,在建中教物理的四叔就常用「水管」來做比喻,而且要我用水管想清楚了,就可以體會電流在導線或電路上的工作狀況。這對我在後來的工作有著無可言喻的幫助,也幫助很多客戶解決了電路佈局上的問題。

  所以,我在學習脈診時就用類似的觀念,把血管想像成一條條的矽膠軟管,它的彈性比起一般的自來水管要好很多,而且能承受不同的壓力(血壓)。血液是從心臟打出來送到各條動脈血管的,那浮沈遲數是代表什麼意思呢?其實我們應該從「遲數」來看,「遲」就是指脈搏跳動得慢,而「數」指的是脈搏跳動得快。由於中國古代並沒有開發出手錶來,所以中醫師的計時器就是自己的呼吸了。

  然而每個人的呼吸速率都不盡然相同,例如我自己的呼吸都只有每分鐘八到十二次左右,大約是常人的三分之二速度,心靜下來之後的速率會更慢。用這個速度來看古書的資料,結果每個人的心跳都變得超級快,我才發現到要先找出古書中指的呼吸到底是怎麼樣的速度!而自從家人常有心血管疾病以後,我常會去心臟科檢查並且常和中醫師聊天。其實,一般人的心跳大約是每分鐘72次,若有人快於90次就是「數」,而低於60次就是「遲」,這就是答案。為什麼心跳頻率會被重視呢?這是因為心跳是由自律神經所控制的,若不是身體有了相關的問題,自律神經和心臟不會把正常的速度升高到每分鐘90次以上,或降低到 60次以下。

  各位可能會有個疑問,為什麼要訂在90和60呢?其實這跟我們的呼吸速度有關,常人的呼吸大約是每分鐘15次,所以在一次呼吸中大約會量到4到6個脈搏,這是和開始取樣的時間有關,所以低於4個脈搏就代表每分鐘的心跳會低於60次,而高於6個脈搏則代表會超過每分鐘90次的心跳速度。這樣我們就可以估計出脈相中的「遲與數」了。

  至於脈相上的「浮沈」又代表著什麼意思呢?

  我們在以前的健康教育中都學過﹣「動脈會包在肌肉當中,才能對動脈做保護,否則任意一個小傷口都會因為心臟壓縮的力量把血液噴出體外」。那我們的上臂粗而手腕很細,當動脈由心臟長到手腕的部位時,會因為比較沒有肌肉在手腕上而浮出到皮膚的部位,那我們就容易偵測到脈搏的跳動變化了。若我們把皮膚當成像海平面的準位,則手腕的動脈會接近皮膚而愈接近肘關節則愈會潛藏在肌肉當中,就是會遠離皮膚。

  所以,脈診學上的「浮沈」其實就是指我們的動脈所處在的位置。各位想像得到一件事:只用手指去偵測動脈的位置,就只能靠按下去的深度來確定了。如果我們有超音波的聲納儀,其實要深測出動脈的分佈和深度是輕而易舉的事,可惜一來中國古代沒有這種儀器,二來體積太大也不方便攜帶。

  只要知道每個人的動脈正常位置的話,一旦我們偵測到有人的動脈位置有所變化,我們就會容易判斷這個人是否有異常的生理變化(生病)!這就是脈診學的基本原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