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5年9月2日 星期三

脈診原理二:浮沈脈與四季變化

  每一本脈診教學的書籍在講完浮脈和沈脈以後,都會但書一下:肥人多沈脈,瘦人多浮脈,而且春夏秋冬的脈相都會改變。那不就完蛋了,我們自己看書想學點中醫知識,結果又是不知從何下手,看了脈學還要把脈數百千次才能學會,不懂脈相的話連要吃什麼中藥和食物就不曉得分辨了。

  其實,我們用常識來推斷脈相的浮沈和四季的變化,彼此就可以相合。夏天的時候天氣非常熱,當氣溫與我們人體相接近時,我們的動脈和靜脈都必須要浮到體表來,減少血液與體表的距離,散熱的效果才會比較好,這也就是為何夏天的脈相比較浮而且洪大的原因。萬一天氣熱到比我們的體溫還要高時,人們就會很容易中暑,內經中稱之為「暑邪」。這時候,血管離體表再怎麼近,都不會起任何的作用的,一定要把人移到陰涼的地方才能夠散熱,而且平時醫院或是健康教育所教導的方法,其實都是為了讓體內的溫度可以下降,才不會傷害身體的五臟六腑。

  我記得一位有名的人士提到黃帝內經一點都不玄秘,而是完全依照大陸中原的氣候所歸納的一些道理,所以我們也要用常識來理解和吸收這些道理。我忘了是誰說的,但是我認為他的話真的很有道理,我也都是用這個方法來看內經的。

  接著,我們跳過秋天的脈相而直接來談冬天的脈。因為在中原地區的冬天非常冷,或許必定會下很多的雪,所以我們身體中的血液為了保暖保命,一定會往內臟集中,自然而然地,冬天的脈相就會是沈脈而且跳動的力量就不大。所以,內經才會說:「夏脈洪,冬脈石。」在冬天的時候,我們身上的衣服要夠保暖才行。在台灣的氣候不像中原地區那麼寒冷,所以在冬天時還可以看到小女孩為了漂亮而穿短裙,在內經有提到:「冬傷於寒,春必溫病。」也就是說,我們在冬天的時候,沒有把身體的保暖保命工作做好的話,身體的寒邪入侵(依王唯工教授的理論,就是病毒和細菌),因為天氣太冷而使得病毒與細菌潛伏著,到了春天開始溫暖的時候,人就會開始生病。所以,為了身體健康著想,冬天的時候還是多穿一些衣服。

  夏天和冬天的這兩個極端的脈相比較好理解,但是春天和秋天的脈相又要如何理解呢?

  從冬天到夏的過渡時期,就是春天。然而在春天的氣候,一方面會春暖花開,但另一方面卻又會十分寒冷,這時候我們穿衣的晢學就要「寧可保暖,不要受寒」,這就是北方人講的「春捂秋凍」的道理。但是為什麼呢?因為我們的脈相要從冬天的沈脈到夏天的浮脈,必須要經過天氣變熱的過程,身體逐漸暖和以後才會把脈浮到體表,所以春天多穿衣服就可以達到這個目的。這時候,我們的脈相因為天氣還是寒冷,所以脈相就會比較細但是沒有冬天那麼沈,所以內經才說「春脈細」。

  而夏天的暑熱到冬天的寒冷過程,恰好與春天是相反的。我們夏天要散熱,所以脈相要既洪且浮,而到了冬天的保命則是既細且沈。那麼秋天的穿衣哲學要如何呢?因為到了秋天已經沒有那麼酷熱,身上的血管不必為了散熱而完全浮於體表,但是秋也不會冷,所以脈也不會馬上沈到體內去。這時候我們就要「寧可受凍,不要太暖」的「秋凍」哲學,因為只有受點小凍,我們體內的血管才會逐漸沈到肌肉內。如果我們在秋天都穿一堆衣服,突然間寒流一來時,那人們就會因血管的急速收縮而產生許多的心血管疾病。

  因為秋天既不冷也不熱,所以我們的脈相是浮的但卻不會像夏天那麼洪大(因為不必散熱),所以綜合這四季的變化,我們就可以體會到內經中的「春脈細、夏脈洪、秋脈毛、冬脈石」的道理。雖然我們未必能體會寫內經的人未何要用到這些字眼,但我們卻可以用常識來理解和體會為什麼四季脈相的變化和相對應的穿衣哲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